【 專家訪談 】從玩樂培養競爭力:奧斯汀美語創辦人Doris的教學魔法

在追求全球化的浪潮中,英文已不再是選修科目,而是孩子與世界接軌、培養國際觀的關鍵「 工具 」。然而,如何讓孩子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,不對英文產生「 倒胃口 」,並真正將能力「 帶得走 」,是無數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挑戰💪

這次,奧斯汀美語創辦人Doris登上中國廣播電台,接受于美人的節目《美的世界》專訪,暢談教學生涯與理念😎

Doris投身補教界二十多年,有14 年的品牌經營經驗,但大家可能不知道,Doris最一開始是數學老師唷!但她深刻體認到,在當代,美語是建構世界觀不可或缺的一環,透過多年的豐富教學經驗,Doris整理出以「 玩樂與表達 」為核心的教育哲學,培養孩子對美語的長期興趣並鍛鍊學習能力。

奧斯汀美語創辦人
奧斯汀美語創辦人

 

🌤️ 「 玩樂中學習 」:避免倒胃口的學習基石

Doris 強調,兒童美語的核心理念必須是「 在玩樂中學來啟發孩子 」。特別對於年幼的學習者,他們在學英文時「 一定要玩 」。

為什麼玩樂如此重要?

  1. 記憶效率最大化: 孩子在玩樂當中學到的任何知識內容是「 記憶最快速 + 最有效率 」。
  2. 保持長期興趣: 孩子通常不喜歡被要求「 讀書 」,但可以從「 遊戲 」開始接觸外語。玩樂讓孩子保持興趣,避免排斥外語學習。
  3. 打造激勵環境: 在團體學習的課程營造「 競爭 」環境,這種良性競爭所產生的學習效果非常好,也讓孩子學會與他人互動。

每間奧斯汀美語校區皆使用全美語的方式進行互動與教學,即使孩子最初不完全聽得懂,也會在玩樂的氛圍中潛移默化。活動結束後,教師會進行認知溝通並給予「 獎勵 」,給孩子成就感。

在教學方式上, Doris 提倡多感官刺激。學習單字不能只是枯燥的背誦,而是透過抽字卡、拼對、翻牌對碰等遊戲,刺激孩子的聽覺、視覺和肢體動作,使學習更有趣。此外,奧斯汀美語也舉辦讀者劇場、音樂歌唱與角色扮演等活動,讓孩子站上舞台,親自體會「 感動、成就感與榮耀 」💯

 

🌤️ 小學三年級:語言學習的黃金分水嶺

雖然台灣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教英文,但Doris明確指出,學習系統轉換的關鍵時間點在「 小學三年級 」之前。

「 越小學英文越好 」,因為孩子還小的時候不必面對英文考試,可以「 無壓力 」快樂學習,並且「 聽力 」也會在這時候有效成長。一旦孩子過了三年級才進入全美語環境,就必須「 加倍努力 」才能跟上進度🏃

三年級以後的學習環境會變成:

  1. 時間變少: 三年級之後,上課時間拉長,孩子可利用的課餘時間減少。
  2. 考試壓力劇增: 一、二年級只考國語和數學,從三年級開始,考試科目增加到國語、數學、自然、社會,以及英文。

雖然國小三年級的考試內容還停留在 A, B, C, D 的發音階段,但只要進入體制內的考試循環,學習目標就會從國小的「 快樂學習 」導向,逐漸轉向國中的「 考試分數 」導向。Doris 認為即使是快樂學習,最終「 單字還是得背起來 」,因為要面對之後的寫作需求。

 

🌤️ 鼓勵表達:不要讓「正確性」扼殺了想像力

英文的最終目的在於溝通,它是與世界接軌的工具。因此,最重要的是讓孩子「 勇敢表達 」,讓他們不害怕英文,不排斥聽英文。

在孩子嘗試表達的初期,遇到錯誤是必然的。Doris 分享了她兒子剛開始寫英文作文的例子:他使用自然發音法,將 “friend” 拼成了 “Flend”,錯字連篇。但老師並沒有糾結於拼寫的「 正確性 」上,而是為他的「 創意 」給了很高的分數和「 很大的鼓勵 」。

這個案例傳達了教育中極為重要的原則:

  • 工具不是目的: 拼寫只是工具。若老師和家長糾結工具的正確性,會打擊孩子的想像力,產生挫折感,導致孩子對學習「 倒胃口 」
  • 先理解,後調整: 拼寫的錯誤只要等孩子有了整體概念,融會貫通之後,再慢慢調整。不要因為正確性立刻打擊孩子。

 

🌤️ 師資與學習的本質:超越迷思,擁抱責任

許多家長對中師(台灣籍老師) 與外師(外籍老師) 存在迷思。但 Doris 認為,現在台灣的老師從小學習英文,發音正確性不是問題。外師則能帶來「 不同的文化觀念 」,但也必須提醒家長:「 不是所有的外國人都會教書! 」

教育是一門需要精進的專業,如果外師不懂得用孩子的語言來教學,孩子其實是學不到東西的。

現代父母想要改善上一代的教育壓力,會希望孩子「 快樂學習 」、「 沒有壓力地成長 」。然而,這有時讓孩子只知道自己的「 權利 」,卻不知道「 義務 」( 如努力學習、用功讀書 )。

雖然班主任可以營造「 舒服的學習方式 」,讓孩子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啟蒙,但孩子最終還是得「 學進去 」,要讓孩子知道,付出心力獲得的知識精髓,才是「 帶得走 」的寶藏。閱讀與學習最終需要定下心來「 用功 」,這是一種自我勉勵及學習態度的責任感。

 

完整內容歡迎點擊連結收聽👇

https://youtu.be/JXfYTMHIxOc?si=DsWAIZv3RoGK9pSe